更新时间:
探秘野生稻: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水稻“大熊猫”,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南宁),一场特别的科普活动正在进行。300多名师生有机会一睹野生稻的真容,这种看似普通却身价不菲的植物,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该资源圃首次向公众开放。广西农科院的专家们现场为公众普及了野生稻的相关知识,强调了保护这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野生稻,外形与杂草相似,却拥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是水稻遗传育种的重要基因库,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性意义,被誉为水稻中的“大熊猫”。
广西农业科学院自1990年建立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以来,已保存国内外野生稻资源1.1万余份,占地面积60余亩。这里不仅是科研平台,更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阵地。
在专家梁云涛的讲解下,学生们了解到野生稻的独特生长特点:穗形分散,谷粒较小,有长芒,叶舌和叶耳等。相比栽培水稻,野生稻生长环境更为恶劣,但正是这种环境赋予了它强大的抗病虫害、耐寒耐热和抗旱性等优良性状。
“野生稻是现代水稻的宝贵基因库,利用其优异基因资源改良现代水稻品种,能显著提高品种的优良性状。”梁云涛说道。
这次科普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知识,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保护野生稻的重要性。正如清川小学六年级的林雨延所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野生稻,它和课本上描述的完全不同,我学会了如何分辨它和杂草的不同。”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期待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并参与到野生稻的保护中来,共同守护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