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发现80多年未见的稀有植物——凌云龙须藤,引言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一项由自治区林业局主导的综合科学考察活动,不仅揭示了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的自然奥秘,更令人振奋的是,科研人员重新发现了隐匿多年的珍稀植物——凌云龙须藤。
5月7日,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南宁讯报道,广西林业人员在考察过程中,于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境内意外发现了一株独特的豆科火索藤属植物。经过同年9月的果实采集和专家鉴定,这株植物被确认为80多年来未曾被人类采集到的凌云龙须藤。
据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许为斌介绍,去年7月,由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等16个单位组成的技术团队,对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在此次考察中,他们不仅发现了凌云龙须藤,还发现了该物种的第二个分布点,位于大化七百弄—地苏地下河片区。
凌云龙须藤,作为广西特有物种,其全球标本馆仅存4份,均为1937年在凌云县玉洪乡同一株植物采集。这4份标本分别藏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哈佛大学标本馆和爱丁堡植物园标本馆。
许为斌指出,凌云龙须藤与常见的龙须藤在外观上较为相似,但可通过花序的密集程度、花被的短柔毛、子房与花瓣中脉的柔毛以及叶柄的粗壮程度进行区分。
凌云龙须藤的重新发现,不仅丰富了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的植物多样性,更凸显了该区域作为稀有物种庇护所的重要价值。这一发现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同时也提醒我们,保护自然、守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润色与伪原创内容
在广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项科学考察之旅揭开了自然界的神秘面纱。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科研人员惊喜地发现了我国珍稀植物——凌云龙须藤,这一发现为我国植物学研究增添了新的篇章。
去年夏季,一支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深入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进行了一场历时数月的科学考察。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他们意外邂逅了一株形态独特的植物,经过精心采集和鉴定,这株植物被确认为久违的凌云龙须藤。
据悉,凌云龙须藤曾在1937年被发现于凌云县玉洪乡,但此后便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今,它的重新现身,无疑为我国植物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许为斌表示,凌云龙须藤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的植物多样性,也为我们揭示了该区域作为稀有物种庇护所的重要价值。这一发现,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自然、守护生态平衡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