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古老与现代的交融探寻兴业县龙安镇独特“窑粽”工艺,随着冬至的临近,各地市民纷纷动手包粽子,煮粽子,其乐融融。而在广西兴业县龙安镇,却有着一种别具一格的“窑粽”制作方式,将传统的柴火煮粽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
“窑粽”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60年代,当时龙安镇农村流行此法。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用泥砖堆砌成四方形土窑。将包好的粽子置于瓮或陶罐中,罐下及四周填满稻谷壳,中心留一由稻秆制成的烟囱。点燃稻秆后,稻谷壳随之燃烧,形成无明火的加热环境。火灭后,余热继续作用于瓮内粽子,煨煮约5—6小时。
如今,随着泥砖和稻谷壳的稀缺,村民们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良。红砖取代了泥砖,木糠代替了稻谷壳,分层踩实并留有烟囱和入气口。点燃木糠后,其充分燃烧为粽子提供持续的热能。
原句:“据说,窑粽是在20世纪50—60年代的龙安镇农村流行起来的。”
改写后:“龙安镇农村在20世纪50—60年代便流行起这种独特的‘窑粽’做法。”
原句:“这过程不会产生明火,直到火灭了,火炭的余热继续为瓮内的粽子加热。”
改写后:“这一过程中,不现明火,火灭后,炭火余温依旧温暖着瓮中的粽子。”
尽管“窑粽”的制作过程看似繁琐,但对当地村民来说,这不仅是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生活情趣的体现。等待美味“窑粽”出炉的时光,成为了一种难得的享受。这份古老与现代的交融,无疑为冬日里的龙安镇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