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民营企业也是厦门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35年前,厦门市民营企业仅440家;20年前,不足3.4万家,而截至2024年底,该市民营企业已超过45万户,约占企业总数的95%,接近经营主体的半壁江山。民营经济占全市 GDP比重已超4成。
简单列举一些数据:有力推动了经济增长,去年全市GDP增长5%,规模进入了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经营主体蓬勃发展,至去年底,全市企业数量289.87万户,相当于每一千人就有企业117户,全国排名第一。外资企业纷纷落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1016家、591家;外资金融机构555家,占比超过30%。企业成本明显降低,去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160亿元。要素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去年全市公共资源“一网交易”规模1.18万亿元,金融市场交易总额3650万亿元,规模十分可观。这些成果,本身就是我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动力。同时,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承担了国家赋予的一系列重大任务和使命。因此,我们优化营商环境,还有三方面强大的动力。
2023年11月,中方宣布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姚明关注到,今年年初,美国儿童合唱团在北京天坛演唱中文歌曲《如愿》的视频走红社交媒体,获得超百万次点赞。
上述两起事件,引起了一些企业人士的担忧。这些担忧包括是否存在全国性查税,不少企业担忧如果倒查多年需要补税,这对于经营困难的当下无疑是“雪上加霜”。
上海建设“五个中心”,最大底气在于中央的全力支持。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落实好中央支持《意见》和国家各相关部门的政策文件,加快推动一批重大政策、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巩固提升“五个中心”的核心功能。
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强大动力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比如国际金融中心,要深入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继续推动一批重大外资金融项目落地,稳妥推进离岸贸易、巨灾债券、数据跨境等领域的业务创新和试点,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时政微观察》为你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