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润色探寻非遗年味——灵山烟墩大鼓,岁岁年年鼓韵铿锵,大年初一,欢声笑语,鼓声隆隆。在广西灵山县烟墩镇、平南镇,家家户户的大鼓响彻云霄,这是烟墩大鼓,一种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这鼓声,感受那份独特的年味。
一、鼓韵悠长,历史源远流长
烟墩大鼓,鼓高1.8米至3米,由樟木和楠木精制而成,鼓体无一颗铁钉,制作技艺精湛。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隋末唐初,最初用于民间驱邪,宋代又用于战事演奏。
二、鼓声激越,节日庆典必备
烟墩大鼓的打法独特,多以摆鼓阵的形式出现,四拍子配合锣、钹,高音、中音、低音交织,演奏手法有起鼓、压鼓、滚鼓和收鼓四种。2008年,烟墩大鼓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赛鼓习俗,祈求五谷丰登
在灵山县烟墩镇、平南镇,有过年赛鼓的习俗。正月初三起,村村赛鼓,家家拼鼓,鼓声咚咚,祈求新年五谷丰登,人人平安。
烟墩大鼓,不仅是灵山县人民的节日庆典,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让我们共同传承这份非遗年味,让鼓声继续回响在中华大地。
在大年初一的喜庆氛围中,广西灵山县烟墩镇、平南镇的鼓声格外激昂。这鼓声,来自烟墩大鼓——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烟墩大鼓,鼓身高达1.8至3米,由樟木和楠木精心打造,鼓体无缝无钉,工艺精湛。其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最初用于驱邪,后发展为战事演奏,传承至今。
独特的打法,四拍子配合锣钹,高、中、低音交织,演奏手法多样,使得烟墩大鼓的音乐表现力丰富。2008年,烟墩大鼓荣登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正月初三,烟墩镇、平南镇便开始了赛鼓活动。村村赛鼓,家家拼鼓,鼓声如潮,祈愿五谷丰登,人人平安。这不仅仅是节日庆典,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非遗年味,让烟墩大鼓的鼓声,继续在中华大地上回响。